噪声问题治理的现状及一些降噪措施
我们对噪声污染深恶痛绝的同时,也要对其中有积极因素的噪声源报以理解。比如说某些工业噪声。 城市功能划分的合理性、道路交通的合理性都会对城市噪声控制产生积极影响,更会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 但是要达到这个效果就无法避免旧城区改造、道路建设、CBD大型商业圈的建立等工作,而进行这些工作的期间就会产生无数工业噪声。
◆ ◆ ◆
目前存在的主流噪声问题 工业噪声 针对工业噪声问题,当下使用较多的防治措施为错峰开展噪声较大的行为活动,尽量降低居民休息时间的*影响。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错峰”防治措施仅可暂时解决生活噪音污染问题。 城市环境仍然存在较大强度的噪音污染,消极影响不可忽视。
交通噪声
对当地居民具有较大影响的交通噪声是地铁交通、地面交通、航空交通噪声等。
随着大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逐渐成为大众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成为了主要产生噪声的交通工具。
人为噪声
国内很多城市由于广场舞的流向,经常会在小区及周边空地进行大分贝的训练,造成了严重的噪声污染。 部分调查报告表明噪声污染甚至导致周边房价的下跌。 此外,节假日的鞭炮噪声、手机音响的外放噪声、人群的吵闹声也成为了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
◆ ◆ ◆
三个角度降低噪声污染 从法律角度降低噪声污染的措施 合理的法律法规是噪声控制的基本要求。 城市发展中,合理的法律体系以及相关强制性手段是城市居住环境、降低噪声污染的保障性条件。 由于噪声控制的复杂性强、综合性强,必须*各部门的全面配合和处理。 在环境保护机构及相关部门的统一协调管理下,要积极组织相关机构进行环境评价、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工作的完善,提高环境执法的力度,尽量从法律角度出发对噪声污染进行全面控制。 从人为角度降低噪声污染的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环保机构要加强与科技协会的合作,及时制定环保宣传资料,提高公民环保理念。 公众场合避免大声喧哗,电子设备避免大音量外放等。 国家相关机构要推广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提倡市民出行以公交车、自行车为主。禁止销售不达标汽车,降低机动车噪声污染程度。 从技术角度降低噪声污染的措施 建筑: 城市建筑中,不同结构、不同材料都会对噪音污染产生差别化影响。 在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密度逐渐缩小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建筑之间的噪音干扰,我们可以在建筑设计中使用环保的吸声隔声材料或对建筑物实行一定的噪声控制工程。 城市道路: 合理利用沿街建筑物进行声音屏障处理,*限度的进行噪音污染的防控。 城市交通带来了较为明显的噪声问题,考虑到交通噪声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城市道路建设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噪声,使得噪声污染的范围越加广泛。
针对上述问题,有三种方法可以减缓交通噪声污染。
道路降噪处理方式
1、借助路面加宽、立交桥搭建等方法进行处理,*城市主次干道的合理性,有针对性的进行车辆管理。
2、在交通路口区域建立声音测量装置,增加道路周边绿化带的合理建设,*绿化带起来吸声、隔声的效果,降低噪音*影响。
3、使用隔声屏障在高架桥两侧、铁路沿线、公路沿线、冷却塔及工厂设备进行局部隔声。 隔声屏障不仅可以用于道路隔声,同时也是现代敞开办公室、语音教室和展览馆(厅)等室内防止噪声互相干扰的一种技术措施。 原理:在声源和接收者之间插入隔声屏障,使声波传播有一个显著的附加衰减,从而减弱接收者所在的一定区域内的噪声影响。 图片 图片来源:宏润声学(凤台南路声屏障) 隔声屏障主要用于室外。随着公路交通噪声污染日益严重,有些国家大量采用各种形式的屏障来降低交通噪声。 在建筑物内,如果对隔声的要求不高,也可采用屏障来分隔车间与办公室。屏障的拆装和移动都比较方便,又有一定的隔声效果,因而应用较广。
隔声屏障的类型
1、根据几何形状的不同可分为直立型、折板型、弯曲型、半封闭型、全封闭型等。
2、根据安装场地的不同可分为室内声屏障、户外声屏障、地面声屏障、高架声屏障等。
3、根据声学性能的不同可分为反射型、吸声型、吸隔混合型。
4、根据材质不同可分为金属型、玻璃钢、透明PC耐力板、钢化玻璃等。
5、还可分为固定型和移动型声屏障。 城市交通: 噪声传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由于噪声污染源、传播途径等是可控的。 比如说,对噪声较大的重型车辆进行改造。 做法:可对其进行低噪声控制,*发动机、传动部件的安全罩内部进行减振器、阻尼隔震处理,从而达到降噪的目的,削弱源头处的声波震动,从而实现降低城市噪音污染的效果。
◆ ◆ ◆
结语
工业噪声及户外噪声我们可以根据相关法律条例进行投诉。 但是对室内噪声进行投诉或报警的效果可能不大理想,很多时候就算报案了问题还是无法解决。 毕竟人为的噪声需要人自己控制,遇到不讲理的邻居或陌生人我们根本没辙。 所以这种时候房屋本身的地理位置及隔声措施是否优秀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新时期,科技快速发展,噪音污染源的种类越来越多,城市噪声污染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面临的重要问题。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提高了噪音污染问题的重视程度。为此,必须及时加强新技术、新思路的应用,合理控制噪声污染问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另外,很多噪声问题必须要双方互相理解、互相协调才能够真正解决,若只让一方一昧的忍让、投诉,相关人员却置之不理,那也就会引起许多沉痛的社会矛盾。 减少噪声污染,从自身做起。